Skip to main content

106.12.8 本會郭理事長與馬副理事長榮膺2017兩岸四地大中華傑出中小企 業領袖大獎

By 2017-12-088 12 月, 2018時光寶盒

2017兩岸四地大中華中小企業高峰論壇,特設置「大中華傑出中小企業領袖大獎」,本會郭理事長與馬副理事長獲獎,並由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陳百里博士頒發獎狀。
該項評選要項除企業經營成效外,並著重對社會回饋的表現,與對所屬團體的貢獻,郭理事長與馬副理事長獲獎,當為實至名歸。
*附郭理事長、馬副理事長得獎介紹。

奮勇拼搏.關懷弱勢
台灣工商企業經營發展協會理事長郭煜杰

郭理事長自從創業以來,對孤兒、弱勢家庭子弟與殘障朋友的關懷,就同步投注心力。
在求學與創業的過程中,他發現有太多破碎家庭出身的年輕人,在經濟艱困的環境中成長,或因心有委屈而自喪信心,或在困阨中滿心挫折感,不論在起步或充滿競爭的生命過程,往往步步踉蹌。
因此,郭理事長為孤兒院舉辦關懷活動,為肢體障礙表演團體辦理慈善義賣,贊助發展遲緩團體走出封閉空間公開演出,也定期與員工一同到養老院送暖。
在M型的社會中,有能力奉獻財物關心弱勢的人並不少,也確實不乏有這樣情懷的人。但多數只是捐助金錢或物資,並沒有時間或無心做到親自陪伴。但郭理事長不只掏腰包,更強調親身參與陪伴的必要。
「因為在參與陪伴的過程,更能真切感受到付出的價值,並且得到心靈的感動」郭理事長分享他的心情。
他長期關心育幼院院童的成長,除了挹注物資,也為院童舉辦聖誕節晚會、兒童節園遊會等活動。
他非但親力親為,也鼓勵企業員工跟進,在擔任協會副理事長到理事長期間,他也將陪伴參與的愛心行動,導入到會務上。不論在贊助義賣、義演活動,都有越來越多會友參與,今年歲末的「尾牙」(旺年會),就規劃在長年關注的「體惠育幼院」舉辦,讓會友與院童一同歡渡。
近年來,郭理事長對一個名為「炬輪技藝發展協會」的社團關注尤深,這個團體旨在關懷必需靠輪椅移動的年輕朋友,這些肢體障礙的朋友,展現了熱愛生命的正能量,經常參與公開演出,旺盛的生命力與專注的態度,總是贏得熱烈的掌聲郭理事長深受感動,也深獲激勵。因為,生命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,「生命的歷程就是打拼的過程,環境再艱苦,命運再坎坷,都要奮戰不懈。」郭理事長雖然年輕,但重情義的他領悟深刻。
接任台灣工商企業經營發展協會理事長一年,郭理事長特別關注兩件工作。
其一,是開展華人商會的交流,他率團出訪香港、澳門、肇慶、珠海、南京與馬來西亞吉隆坡,與香港中小企業商會、澳門東盟商會、大馬中國絲路商會、江蘇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,簽署合作協議,建構永續友好關係。
其二,是加強協會會員的互動,也一起做公益,進而建立事業上可以相互扶持的夥伴關係。協會成員有不同的專業背景,有不同產業的中小企業主、經理人,每個人也都有各具特色的社團參與以及人脈,在協會的平台上,可以進一步連結,甚至成為新創事業的夥伴。
郭理事長的事業版圖包括創投、文創、藝術、休旅等,並不是可以賺大錢的事業,但他永遠保持奮勇拼搏的銳氣,尋求新的投資機會,並樂於與好友們分享。

取之社會就要回饋社會
佶優公司董事長馬康華

佶優公司主要營業項目包括塑膠材料、環保材料、工程塑膠、電子材料、汽車材料等。雖然從塑料起家,但基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,多年來傾力超越塑料,研發並推廣生物可分解材料(PLA)的運用。
公司創辦人也就是馬董事長的老公林日旺,以研習化工的專業背景,對塑化劑在食品安全上的危害,幾近「深惡痛絕」。
因此二十多年來,投注生物可分解材料(PLA)的研發,特別是從玉米、樹薯等可以提取澱粉的天然原料,做為製造替代石化產品的「綠色塑膠」,灌注了外人可能感覺不可思議的心力。
「前後至少燒掉台幣四、五億元」馬康華說。在研發的過程中,不斷遭遇失敗,「大桶大桶倒掉的原料,都是錢呀」她如此回憶。
雖然所費不貲,也不曉得何時可以回收,但馬康華全力支持老公的研發,因為這是一種企業的社會責任。「當我們看到塑化劑危害的問題,又知道解決的機會在那裡,怎麼可以置身事外?」她堅定強調。
為了推生物可分解材料的觀念,佶優公司並不藏私,到大陸許多城市舉辦說明會,邀請相關業者參加,鼓勵多使用PLA所製成的食具,減少塑化劑的危害。雖然耗費不少經費,成效也仍有限,但佶優看好這項技術有助環保生態的產業前景,近幾年積極佈局,並在中國大陸等市場持續推廣。
關心弱勢族群的公益活動,不只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正道,更已內化為佶優公司企業文化的重要環節。舉凡捐助獎學金、圖書、急難救助、愛心早餐、盲胞白手杖、實物銀行、視障自動掃描朗讀機、街友年夜飯等,愛心佈施的項目,可謂琳瑯滿目,關懷的面向並且不只台灣,也擴散到境外。
佶優公司除了贊助社團、學校與地方政府單位,在馬董事長以身作則下,也成功推展「  全體員工大家做伙做公益」的活動,目前佶優公司在台灣、中國大陸、泰國、馬來西亞都有廠,她也把這項「  大家做伙做公益」的模式,拓展到在境外的子公司。
例如,在泰國的員工到當地孤兒院陪院童郊遊、到河川撿垃圾、到學校捐贈圖書等,「佶優人」的公益行動跨越了國界與種族,也經由捐助世界展望會,把愛心輸送到非洲。
馬董事長永遠都是天天很快樂的大姐,「做公益讓自己覺得快樂、幸福」她分享參與公益活動的心情。
不過,她也強調,不能強制要求員工參與,「因為做公益是一種付出的過程,要自己願意歡喜,才能持續做下去」。
今年八月她成立一家「元利整全健康診所」,引進量子醫學與名醫,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找回健康。不過,他並不只想為高端人士提供服務,最近診所就規畫要到台東偏鄉,為弱勢民眾義診,與更多民眾分享健康。
「取之社會就要回饋社會,只賺錢不付出是不行的」馬董事長神情堅定的說。
「在還來得及的二十年,能做就儘量做!」她的愛心行腳,還要走更遠的路。

Close Menu
Taiwan Industrial & Commercial Business Society of Operation & Development
Copyright © 2017 台灣工商企業發展協會. All Rights Revered.